哈喽大家好,欢迎来到风马寺,我是老孟,今天继续分享豆豆小说《遥远的救世主》。
老规矩还是先回答几个问题:首先是很多朋友还在问之前做的《天道》解析视频,那些视频是不会在上传的,有不完善的原因,也有我个人的原因,等新的系列完结后我会上传网盘,大家到时候如果有需要可以私信我;其次是每期视频的文案正常我都会上传的,我录制音频就是对着文案读的,基本是没有太大出入,如果大家看不到对应的文章或专栏,那就是被平台限制,同样的本系列完结以后,每期的文案我也会上传网盘。
(资料图片)
然后还有一个很长期的问题,很多朋友私信相加一下联系方式,其实加不加也都一样,我理解有些朋友觉得加个微信交流起来更方便,或者就是想单纯的交个朋友等等,其实都OK的,我们不需要着相,随性自在,随缘就好。
最后是上期视频看完后很多朋友私信了有关“文化属性”和当前社会现象的讨论。我经常说我是“如是观照”,说直白点就是讲“我认为的”实话,而实话往往是大家不爱听的,就像上期我说丁元英把我们中国人骂了一顿,我觉得我们确实也该骂,“基本素质”这个东西是很难改变的,当然这也不全是我们的问题,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也起很大的推动作用。
其实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是有很多非常好的东西,尤其是针对个人修养的层面,但是没有被我们所继承发扬,我不知道是我们对本民族文化的感到自卑,还是受某些文化运动的影响,又或是因为外国文化的入侵等等,我们始终不能把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合理的传播,好像我们老百姓也不在意这些东西,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就是两个字“搞钱”,当然赚钱这件事没什么不好,只是我感觉我们变得有些“麻木”,我们这个民族好像失去了思考和认知的能力,我们这个民族是还“活着”吗?本身我不喜欢制造焦虑,但是真相往往就带有让我们焦虑的因素。
对一个民族来说,我觉得思考和认知自我是非常重要的,经常看到网络上的很多专家,有的专家是不了解民众的需求,不懂得民众利益需要和国家利益达成平衡,总是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观点,确实很搞笑;还有一类专家或者是公知吧,看似是站在民众这边,了解民众的需求,摆出一副面容刚毅、正气凛然姿态的为民众发声,立一个为民众呐喊的人设,他们很聪明,他们往往有一个特点,就是只能提出现有的问题,但是具体到问题该怎么办他们根本就不知道,根本做不到实事求是按条件的解决问题,在我看来这一类的公知或专家更加可恶,是焦虑与矛盾的制造者,虚伪而纯粹的利己者。每当看到这一类人我就想起一句话:
“枪响了”
“你看到是谁开的枪吗”
“我看不清,他站在道德制高点,他在阳光下”。
——温特伯格《狩猎》
所以说我一直以来都很希望关注风马寺的朋友、看我视频的朋友,能具备冷静的、独立的、实事求是的思考问题的能力,不要麻木的被牵着走,多花点时间提升个人认知,扩展思考的深度广度,人生在世,殊途同归,但是这一路活个明白还是很重要的,这也是我们真正应该做的事情。后续我会通过其他系列的视频在分享相关的内容,那废话就不说了,我们开始本期视频,丁元英隐居古城,众人物纷纷登场。
本期内容在电视剧中的情节展现是相对忠于原著的,但是很多值得推敲环境细节、人物细节,电视剧是没有充分展现的,这些细节对于我们了解人物、分析人物非常重要,我们有时候看小说看不懂,就是忽视了作者安排的诸多细节,而单凭电视剧要了解人物那更是不够的,本期我们就详细的说一下。
丁元英结束了和韩楚风的交谈,醉了一夜第二天也没醒酒,然后肖亚文和正天大厦的马主任一起送他去古城,古城的房子芮小丹已经给租好了,丁元英的生活用品,包括床、写字桌、沙发、茶几都已经从北京运过来,包括一千多张CD唱片,还有他那套音响器材、以及两台笔记本电脑,一套工夫茶茶具,再加上一包衣服基本就是丁元英的全部家当。丁元英特意交代过不要买炊具,他三餐都会在外面吃,结合后面的一些剧情我们可以推想一下,我估计丁元英是不会做饭,他对“吃”这件事并没有太高的要求,基本就停留在能填饱肚子就行,如果按照作者豆豆的写作意图,丁元英是不在意美食饱腹的享受,他享受的、追求的是其他层面的。
我们再看看丁元英住的这套房子,这是一套70平两室一厅的新房,五楼的楼顶没有隔热层,夏天非常热,白色涂料墙壁,灰色水泥地面,门窗刷着白漆,没人住过也没有装修,其实就是比毛坯房稍微好一点。这里有个细节就是,芮小丹说这房间需要装个空调,房东说必须装名牌柜机,空调钱的一半可以顶明年的部分房租,这个事情要由丁元英来决定,后面我们知道丁元英没有装空调的,一方面是丁元英居住环境要求没那么高,另一方面是因为丁元英经济上有点困难,当然他也没有把这件事告诉任何人。
马主任看到房子觉得环境太简陋了,不是很认可,而丁元英却满意地说:“吃的、洗的、听的、看的都有了,挺好。”其实从常理来看,这个房子租的不是很好,房租一年是7200,在95年应该是挺贵的,包括房东提出装空调的条件也有点苛刻,但丁元英还是欣然接受,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两点,一是丁元英对生活环境确实没有太高要求,能够满足他听音乐、上网、喝茶、吃饭、遮风挡雨就可以,二是丁元英不喜欢麻烦别人,更不喜欢求人,自己能将就就将就,本质上反映的是丁元英不擅长与人打交道,准确的说是他在刻意回避与人情世故有关的东西,这一点在后续内容里有多次展现。
我们再说芮小丹,自从她答应肖亚文帮忙照看丁元英,得知丁元英是个“混混”的时候,芮小丹在主观上对丁元英就没有好感,所以第一次见丁元英的时候她特意穿着一身警服,开着警车。暗示一种距离感,同时想让丁元英清楚,我是警察,你丁元英今后的行为都要注意点。简单来讲就是给丁元英打个预防针,敲打一下。只是她不清楚丁元英根本就无视这件事情。芮小丹递给丁元英一张纸条,冷淡而客气地说:“这是我的电话。亚文是我的朋友,大家就不用客气,以后有什么需要就给我打电话。”
丁元英在古城就算是正式落脚了,他计划是在这里安安静静的生活三年,等资金解冻就可以离开了。时间一晃过了8个月,临近春节,这期间芮小丹没有接到过一个丁元英的电话,
芮小丹问:“是丁先生吗?你好。我是芮小丹。”
电话里,丁元英礼貌地说:“芮小姐,你好。有事吗?”
芮小丹略微有些不快地说:“不是我有事吗,是你有事吗。快过春节了,看看你需要什么,特别是需不需要找人看房子。”
丁元英说:“我春节不回去,都挺好的,让你费心了,谢谢。”
芮小丹说:“如果需要什么就给我打电话,不要客气。”
丁元英说:“谢谢,谢谢。再见。”
有事吗?”让她当时着实有些不舒服,但过后冷静一想倒觉得这句问话不简单,这显然是一个“意识位置”问题,说明他脑子里根本就没有“找人帮忙”这道程序,只有“我能帮你做什么”的设置,这是一个不自觉的、居高临下的意识位置。
转眼又过了四个月,丁元英来古城已经一年了,房租到期。当时的租房手续是芮小丹经手办的,所以她又来找到丁元英,小说里这里有一段细节描写:
芮小丹没有马上坐下,而是打量着房间,她被一种叫做简洁的东西吸引了。卧室一张大床,床单洁白、平整,被子叠得方方正正。东屋一张特大的石面茶几,一套大得像单人床一样的藏蓝色布艺沙发。客厅一套音响,一张同样像床一样大的双人沙发,一张与东屋一模一样的茶几。所不同的是,东屋茶几上放的是两台笔记本电脑,客厅茶几上放的是家庭极少见的上品功夫茶具,特大的竹质茶盘几乎占满了整个茶几。房间里惟一能体现一个“多”字的是客厅里的那套音响,一对小书架音箱居然配置了13台机器,台台都是金色华贵、做工精湛。房间里没有任何点缀,找不到一件多余的东西。在这种个性的背景下,墨绿色的落地窗帘、乳白色的窗纱和藏蓝色的沙发,大版块、极简洁的色调就不再使人感到沉重和压抑了,只有沉静。芮小丹心想:这人心事太多、脑子太复杂。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,越是头脑简单的人越是需要点缀和填充,而头脑复杂的人则对简洁有着特殊的心理需求。
这段细节我们能够推断出很多信息,丁元英的房间没有点缀没有多余,不需要复杂华丽的装饰,极简而沉静,也就是说他是一个自我安全感很足的人,是一个非常理性的人,没有那么多感性的思考和情绪,不需要那么多来自外界的表象支撑,音乐、喝茶、上网,足够满足他的身心灵。有一个词叫“慎独自律”,我不想从儒家的角度来解释这个词,但是用“自律”这个词形容丁元英并不会准确,他独自在古城生活一年,每天都能把床铺被子收拾的干净整洁,这可不是自律的问题,这是属性是习惯是自发的,他不需要获得外界的任何人的认同,他只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。
我现在看完这段内容后,不禁让我想起了《天幕红尘》中的叶子农,小说里也有对叶子农房间的细节描写,重点体现的就是脏和乱,两人这样一对比还是很有趣的,某种意义上也代表了丁元英和叶子农在思维理念上的区别。写到这里我突然看了一下自己的房间,脏倒还不是特别脏,但是乱是真够乱的,我对于整洁没有什么特殊需求,但是有一个很奇怪的点,就是不管我的东西多乱,我想找随时都能找到,有跟我一样的朋友可以扣个1,但是我妈喜欢干净整理,每次把我的衣服叠得很整齐,可是一整齐之后我反而找不到了。
其实我们的生活习惯就能反映我们的价值观念以及心理需求,我相信很多朋友会把收拾家务整理整洁当成一种心理需要,一旦脏乱会让心情很烦躁,也有很多像我这样的对脏乱不是那么在意的,其实不管哪一种,只要能让你心情舒畅,随性自在,那就是适合你的。我们回到原文,接下来芮小丹和丁元英谈完了房子的续租问题,然后芮小丹见识了丁元英的音响,听了一首《天国的女儿》,这套音响配上这首曲子带来的震撼我们或许不得而知,小说里是这样写的:
一个纯净到一尘不染的女声仿佛从天国里倾泻而下,仿佛是一双上帝的眼睛怜悯地注视着人类。一声,只一声,芮小丹骤然有一种灵魂之门被撞开的颤栗,又感觉自己像一个失重的物体被一种神秘的引力带到了没有现在、没有未来的时空。这是一种什么声音啊,时而像露珠的呢喃,时而像岩浆的涌动,时而让人幻入远古的星空倾听天女的咒语,时而让人在潮水般恢弘的气势里感受生命的悲壮和雄性的本色,向往豪迈人生……芮小丹被震撼了,心里在惊叹:天哪,太美了!太让人陶醉了!人原来还可以这样活!灵魂原来还可以这样滋润!
芮小丹是真的被震撼了,于是就有了想买套音响的打算,她临走前特意问了丁元英音响多少钱,丁元英说得几万,或许是丁元英不想让芮小丹觉得自己在炫耀,但是芮小丹却把这个“得几万”当真了,于是芮小丹也下定了决心,预算四万,选购一套音响,这段内容我们就不详细展开了。
关于芮小丹还有两点细节描写,一是她居住的是一套别墅,这是她母亲的产权,芮小丹其实过的是中产阶级的生活状态。但是对花那么多钱去买一套音响是她很难下定决心的,她觉得享受“几万块”级别的音乐对她这个阶级来说是非常奢侈的。小说里芮小丹存款有五万,要拿出四万买音响,她的父母其实都有钱,但是芮小丹远离父母独自生活,住着母亲的房子,除此之外没有接受父母的任何资助,经济上、精神上都非常独立,这是非常难得的,在后文中都有几处体现。
其二小说里芮小丹每天回家有个必修课,用中德两种文字写一篇500字的日记,一是锻炼文字表达能力,为以后转行律师职业做准备。二是巩固德语,为以后到德国攻读法律学位做准备。这段内容很短但是对我们了解芮小丹非常重要,芮小丹对自己有严格要求,对未来有明确规划,并且一步一步按条件和努力在做这件事,这些都说明芮小丹的人物形象有非常强的独立意识、有完善的价值观,自信自律,自我认同等等,似乎这也是豆豆作品中描写女性角色的一大特点。
后续的故事就从芮小丹买音响开始,一系列的人物也逐个登场,叶晓明、冯世杰、刘冰、欧阳雪、林雨峰...接下来我们重点来看一下叶晓明这个人物。
芮小丹为了找到那种音质的音响,跑遍了古城,可以说已经是“走火入魔”,为此还受到了处分,也认识了经营Hi-Fi音响店的叶晓明。叶晓明这个人物其实是比较复杂,本质上讲“叶冯刘”三人都很有代表性,代表现实中的某一类人。叶晓明经营一家名为“雅风发烧音响行”,本身就是音响发烧友了,发烧友就是意味着对一个事或物的喜欢到了狂热的程度。发烧友”这个词最早就是对“音响器材爱好者”的称呼,但是后来慢慢演变成泛指对某些事物具有特别爱好的人群的统称,只有对某些爱好的熟悉到一定程度的情况下,才会被认同为发烧友,“叶冯刘”三人就是音响发烧友的典型代表。
此时叶晓明的音响店正在转让,小说写当时HiFi音响主要针对的是发烧友市场,买的人很少,普通的家庭影院还是市场主流,所以叶晓明的音响店是一幕惨淡经营的景象,早已支撑不下去了。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细节,电视剧中也有所体现,叶晓明的店里挂着一幅字“誓为完美主义音响战至最后一兵一卒”,而且还挂着HiFi音响界领军人物林雨峰的画像,小说里叶晓明店铺转让时对他心理活动还有一段非常细节的描写,我们后面再来分析。其实从以上这些细节可以推断出,“叶冯刘”虽然都是发烧友,但是叶晓明是其中最纯粹的一位,他是真的把爱好当成了事业,而墙上那句话就是他内心最真实的写照,对发烧音响纯粹的热爱是他精神追求的重要体现,因此他也把发烧音响领军人物林雨峰当成自己的偶像,叶晓明崇拜林雨峰,不仅因为林雨峰是音响界的英雄,更重要的是林雨峰把对发烧音响的热爱做成了事业,而且成了行业顶尖,林雨峰事业上的成功或许是叶晓明崇拜他的最重要原因。这些细节对我们理解叶晓明这一人物是很重要的,单看电视剧体会的不是那么完善。
叶晓明30多岁,白净的脸上戴着一副普通的近视眼镜,眉宇之间既有商人的精明又不乏书生的儒雅。商人和书生、精明与儒雅,两者放到一起,再配合前面对他精神需求的分析,那叶晓明的这一形象比较立体了。接下来芮小丹就带着叶晓明去了丁元英的住所观摩那套音响,目的是做对照让叶晓明给配一套一模一样的。叶晓明见到这套音响时整个人就是惊呆了,小说里是这样写的:
叶晓明进门刚定住神,立刻就被眼前的这套音响迎面撞呆了。他没有坐,脸上除了惊诧还是惊诧,已经顾不上掩饰自己的表情了。他像朝拜一样走过去,前前后后、左左右右入神地观察每一个细节,小心地抚摸那些光滑莹润的机器,轻轻地用手指敲打音箱的箱壁。那情形,就像收藏家发现了一件可遇而不可求的古玩。
他本想搬一下音箱试试这只书架箱的分量,但没好意思。不过,单看一眼那支霸气十足的音箱脚架就不难想像音箱是何等分量。
他看了音响器材又看音响机柜,这台有12个仓位的机柜从外观上看几乎可以用浑然天成来形容,原木外形,钢筋内支撑,没有接缝,找不出纵横受力点,且坚如磐石,稳如泰山,构思之巧妙、设计之简洁,让人惊叹。
然后三人用这套音响听了一首小提琴协奏曲《流浪者之歌》,再一次被震撼,这个情景我们就体会一下行了。
在临走之前叶晓明跟丁元英借了一张唱片,并邀请丁元英有空去他的店里玩。从进门看到音响到最后两人出门,叶晓明在这个过程中思考了很多事情,对音响、对丁元英、对芮小丹,包括他自己等等,回到店里,叶晓明突然明白丁元英那套音响的内部结构及组装方法,这一段大家可以去剧中了解不是重点。经过叶晓明的计算丁元英这套音响价值不低于40万,这让芮小丹又气又尴尬。
叶晓明确实很聪明,通过与丁元英短暂接触发现很多信息,在后面与冯世杰交谈时体现的非常明显,首先叶晓明分析出丁元英能玩这样一套音响不只是财力的问题,这种音响的组装设计是超越时代的,代表的是境界是气度,因为叶晓明本身是发烧友,通过音响去判断一个人是他的天然优势,所以从这一点他就确定丁元英绝对是个高人,其次他推断出芮小丹与丁元英不熟悉,她不了解丁元英,首先是因为芮小丹不了解那套音响的价值,否则就不会拿4万块钱买音响了,其次是叶晓明借丁元英的那张唱片上面印着“元英”二字的印章,他推断出丁元英现在遇到难处,丁元英因为经济困难,把唱片卖给了开唱片店的刘冰,叶晓明是知道“元英唱片”这件事,但也是刚刚得知这个人就是丁元英。芮小丹本来是因为音响价格的事又气又尴尬,而现在却知道丁元英生活已经这么困难都没有找她帮忙,心里又产生了强烈的愧疚和心酸,这一点我们后面再讲。
晚上叶晓明找来了冯世杰有事商量,冯世杰34岁,又高又瘦,脸上总是一副憨厚的神态。他经营一家汽车美容店,兼营汽车修理等。叶晓明说起白天发生的事,冯世杰听后也非常震撼,他以为丁元英是一位顶级发烧友,叶晓明说丁元英不是烧家而是玩家,他通过白天的观察发现丁元英不只是有一套天价音响,还有一套专业的功夫茶具,两台IBM笔记本电脑,抽三五的香烟,这些细节在叶晓明看来都能体现出丁元英的财力、品味、境界等等,至于他为什么来古城、为什么变卖唱片那就不得而知了,总归丁元英一定是个高人。
叶晓明不只是惊叹于丁元英的音响,他更感兴趣的是那套音响的机柜,用他的话说机柜12个仓位没有一块多余的材料,找不到前后左右的受力点,平稳、简洁、大气、美观,市场上是绝无仅有的。
接下来叶晓明对冯世杰说了一段话,大体意思就是冯世杰一直想为村里做点事,苦于没有门道,如果有可能的话,这位丁先生或许能给指条明路,既然我们都喜欢音响,那音乐音响就是共同话题,正好叶晓明借了一张丁元英的唱片,借此还唱片的机会交流一下,或许就能有某种可能。冯世杰当然是说听出了叶晓明话里的意思,他问叶晓明为什么自己不去和丁元英交流,而要让我去,叶晓明往后一仰,展开双臂笑道:“你看我,虽然有点书生气,但一看就像奸商,跟谁都难接近。你这人一看就忠厚老实,好打交道。你有车,也有点底子,玩得起呀。”
这句话很有意思,所谓的“交流”,本质就是求丁元英办事,答不答应还两说,叶晓明的骨子里其实是很骄傲的,让他去求人办事有点张不开嘴。为什么这么说呢?我们可以从常理来推断一下,首先叶晓明很聪明,这一点体现的已经很多了,他当然也知道自己很聪明,这样的聪明人往往有一种特点,就是会自带一种傲气,上学的时侯可能班里都会有一两位这样的同学,头脑聪明,成绩非常好,这就会让人产生自信,而自信往往会伴有骄傲、强烈自尊心,同时又不太容易跟人接近,可能自古以来书生都有这种所谓的“傲骨”吧,但是我觉得叶晓明比这一类的聪明人还要高出一点,就是因为他很有自知之明,他很了解自己,像奸商会算计,不好交心不好打交道,叶晓明知道自己会给人这样的印象,其实再往深处推测,我感觉叶晓明内心是很矛盾的,他有纯粹的理想,更有现实的不甘,最关键的是他非常了解自己却又无法改变,也就只能如此了。相对于叶晓明,冯世杰就显得很实在,很踏实,很有安全感,其实冯世杰身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多数人学习的东西,在后期也会为大家展开。
本期内容主要是通过一些细节的分析,让大家更全面透彻立体的了解了丁元英、芮小丹、叶晓明的人物形象,其实多数的文学作品,作者刻画人物细节都是有用意的,只要我们充分了解人物的性格思想或文化属性,就会很容理解他为什么要说这样的话,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事,这样就能很容易读懂一部小说。那本期内容就到这里,我是老孟我们下期再见,拜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