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动物生活的秘密》书影。本书不仅有关于动物行为的细腻观察,也有对于神奇生命之网的窥探。原作者约翰·阿瑟·汤姆森在昆虫学、胚胎学、营养学、遗传学……之间游走,以优美典雅的文字阐释大自然的美和有趣,引导读者聆听地球脉动,探临生命之渊。供图:花城出版社·飞羽文库
《动物生活的秘密》这本书的作者约翰·阿瑟·汤姆森爵士(Sir John Arthur Thomson)在他那个时代,是非常有名的人物,著作等身,桃李满天下,不仅在英国备受尊敬,其声望还远及世界各个角落,甚至在当时的中国也有众多读者。
早在1927年,商务印书馆就印行了汤姆森的著作《日用生物学》和《原人》,后来又出版了他写的《生物学史》(1931年),以及收在《万有文库》里的六卷《动物生活史》(1935年),再加上至少六卷《大众生物学》(1937年)。值得一提的是,这些书的译者都是同一人,即陆谷孙先生的老师伍况甫(1898年至1978年),“一位类似十九世纪英国查尔斯·兰姆的人物”。陆先生的《余墨二集》里有一篇《“文革”中看电影》,就写到他在工宣队眼皮子底下打呼噜的故事。
(资料图片)
1861年7月8日,汤姆森生于苏格兰东洛锡安郡的索尔顿,1880年获授爱丁堡大学博物学硕士学位,后短暂留德。年仅25岁时,他就当选了爱丁堡皇家学会的院士。从1899年开始,他一直在阿伯丁大学担任钦定博物学教授,时间长达31年,是该教席1753年设立以来任职最久的一位。这一纪录保持到了今天。
“除教学外,汤姆森的伟大成就无疑是他作为科学和科学思想的阐述者而取得的。”《自然》杂志在他去世后写道,“他有一种简单明了地写作和讲学的天赋,这使他能够善用自己的全部知识,阐释出大自然的美和趣味,因此,在唤起人民对博物学的兴趣上,同代人中是没有一个人可以同他所做的工作比肩的。”
汤姆森不仅是苏格兰最受欢迎的动物学和植物学教师,还应邀在英国各地、南非和美洲举办一系列重要的讲座。1930年,他从教学岗位上退休时,获英王乔治五世册封爵士。阿伯丁大学、爱丁堡大学、麦吉尔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大学也授予他博士学位。得到了这么多荣誉,但“他一直保持着淳朴、有时近乎羞涩的举止,掩藏着一颗热情的心和丰富的友善”。
可惜,退休不久后,阿瑟爵士便因心脏病发作,于1933年2月12日在萨里郡的家中去世,享寿71岁。
《动物生活的秘密》与八九十年前译入中国的那些书都不一样,也不同于他远非通俗的大量专著。它由40篇评述性的文字组成,内容略显芜杂,大多是汤姆森介绍其他科学家的前沿成果。所涉及的问题往往在那个时候还没有定论,有些到现在都是悬案。
我们从书中可以看出,汤姆森热爱自然,思想进步,对人类的未来充满了乐观精神,即使很多篇目写于艰困的大战年代;他眼界开阔,关注昆虫学、胚胎学、营养学、遗传学、动物行为学、海洋生物学、微生物学、植物学、生物化学和地球科学;他讨论气味,也研究声音;他喜爱秋天,也享受冬天;他关心弃肢和寄生,也对囤积和浮浪充满好奇心;他相信物竞天择的进化论,但也强调,自然界的合作共生,要比弱肉强食的斗争更为重要;他熟悉文学和诗歌,对《圣经》典故如数家珍,对莎士比亚、华兹华斯、梅雷迪思和惠特曼也是信手拈来;他文风庄重,虽然以今人的标准,有时略显古板——例如言必称先生,但有些篇章,如悦目又悦耳的《乡村之声》,难道不是很优美的散文吗?
令人欣慰的是,汤姆森对动物的同情心,似乎远在他那个时代的平均线之上。“北大西洋露脊鲸没有天敌”,他在书中哀叹,“它们自己之间打不打架则不清楚。它是一种长寿、木讷、爱好和平的生物——太温和了,无法在人类的恐怖中长期生存”。
他在认识上的少许偏颇,主要体现在涉及优生学的某些观点上。有几处,我们不得不冒昧地用脚注做些简短的说明。但这些地方,与其说是个人的成见,不如说是时代的局限。像我国20世纪著名生物学家朱洗先生的书,今天读来,关于人种,关于男女,也有许多与今日精神不太相符的文句。
新冠大流行一度导致北美封锁,迫使本书另一位译者布谷——说起来,阿瑟爵士也算她的半个校友——在毕业前的暑假里足不出户。她译出了本书前六章,并承担了全书部分校译工作。其余章节由她的父亲与合作者接续译成。
原文涉及的人物,多有姓无名,我们尽力查考,做了必要的注释。原书采用的英制单位,译文大多直接换算成了公制。主要的难度在于此书涉及种种学科,名词术语繁多且有些称谓已废止不用,我们唯有借助多种专业词典和工具书,并多方阅读,尽己所能,向准确靠拢。但错漏料难避免,还请读者朋友不吝批评指正。
无论如何,这本书的大部分都是令人愉快的,对今天的读者而言,也仍然能起到开阔眼界、增进知识的作用。希望我们的译文有助于实现这个目标。
(本文作者康慨系作家、评论家,英语和挪威语译者;康布谷系青年译员。本文经授权摘编自《动物生活的秘密》译后记,现标题系编者所加)
来源:中国青年报客户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