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几天,某行给我推了一个问卷:你更在意电影的剧情还是特效?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,和参与调查的百分之八十网友一样。科技进步伴随着电影行业的发展,也在助力电影呈现更好的效果。从最初的无声,到黑白,到2D再到现在的3D、4D甚至5D,影片的技术分确实在呈指数级别增长。而对这些大场面大制作,观众总有免疫的时候,这时候就会想要回归电影的本质——故事性。大浪淘沙之后,留下的经典还是那些好故事,比如《肖申克的救赎》《你逃我也逃》《十二怒汉》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为什么以上铺垫那么多呢?因为我前阵子看了《沙丘》。一部豆瓣评分不低、网友评价不算太差的电影。如果只看剧情,那我可能就只给6分;但如果结合了影片的画面特效之类,那分数可能就会上升到8分——它的场景,不论设在沙漠还是绿洲,都堪称宏大,仿佛让人身临其中。它的科技感,即使是我这种科技小白,也能看出其间的先进和质感。它的打斗画面,不论是一对一决斗还是两军对峙,都能感受到蕴含力量与速度的美感。但即使如此,我对《沙丘》还是谈不上喜欢。
其实我一直不是一个科幻片爱好者。当初想看这部电影,是因为看看《沙丘》原著的封面上写着一句话:“每次正视自己的渺小,都是自身的巨大进步。”你瞧瞧,你品品,多么装逼,哦不,多么有深度的一句话呀。但如何定义渺小呢?什么行为才能算是正视这种渺小呢?为什么正式渺小就能进步呢?又是哪方面的进步呢?虽然觉得这句话很有道理,但我还是有些疑问,觉得这些答案需要从书中一探究竟。原著太长了,我就退而求其次选择看电影。
其实它刚上映的时候,我就已经被海报上男主的颜值折服了,但忙一下就给忘了。也还好没去看,否则是会睡着的吧。我大概花了3天时间才勉强把这150分钟的电影给看完。它真的没有让我持续看下去的欲望。之前就有耳闻,这部《沙丘》只能作为先导片,做个大致的背景交代,它后面还会有续集。但我没想到,原来这是记流水账的官方借口,事件太多,难以凸出重点,一直是密密麻麻的场景转换人物转换,不知所云,很难给我留下记忆点。除了男主父亲去世这个大事件,其他的事我看完基本没印象。导演想呈现的太多了,结果反而没有得到预料的效果。